↑点击上方“今日沁源”支持一下作者
美籍华人任之恭博士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理事,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和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负责人,是中国现代电子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研究及所取得的成果是先驱性的,在物理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得了世界物理学界很高的评价。
一
任之恭祖籍山西省沁源县河西村,1906年出生。他自幼聪颖好学,6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11岁时进入沁源县小学学习。两年之后,他跳级考入太原的山西省第一中学。1920年,仅念了一年多中学的任之恭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彼时其年方14岁。在清华读书时的任之恭,潜心于学业,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尖子。但争取民主与科学的“五四”学生运动也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1926年3月18日,也就是任之恭将结束在清华学习的那一年,他参加了北京上万学生的总罢课,抗议段祺瑞的军阀统治。从清华毕业后,任之恭去美国,在西雅图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并选修芝加哥大学的近代物理学、量子力学和复变函数等课程。1928年,任之恭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尔后,他获得奖学金,先后进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并相继获得无线电通讯硕士、物理学哲学博士等学位。1931年,他受聘任教于哈佛大学,担任该大学的研究助理和讲师,期间曾赴德国各大学访问考察。1933年,任之恭结束留美生涯,转道法国、意大利返回祖国。他先是受聘于山东大学物理系,讲授近代物理学、光的电磁理论和初等量子论。一年后,又受聘于清华大学,担任物理学和电机工程学教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清华大学撤往后方。任之恭携新婚妻子辗转流亡,于1938年4月抵达昆明,担任西南联大物理学与电机工程学教授和无线电研究所所长,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战后,任之恭举家再度出洋迁居美国,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1950年,他转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微波物理学组长和物理实验中心副主任。1977年任之恭从实验室退休,继续被聘为该室顾问。
二
任之恭博士毕生从事物理学研究,其研究工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即其第一次留美期间为第一个时期。此时任之恭主要从事高空电离层和电子振荡器的理论研究与实验,以及氢负离子亲合性吸收光谱的量子力学研究工作,成果很突出。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无线电工程师协会会刊》等刊物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从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即任之恭结束留美生活回国工作期间为第二个时期。此时正值日本侵华,在清华大学担任物理学和电机工程学教授的任之恭根据国防需要,主持开办讲授军事无线电的课程,培训学生进行无线电发报机的装配、天线、电力供给和收发报的学习。尔后在任西南联大无线电研究所所长时,任之恭克服重重困难,在国内首次制造出电子管等无线电器件,并开创性地对雷达的使用进行了模拟试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期间,他还发表了《电子学中的感应电流和能量平衡》等一批学术论文。后来,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培源对此回忆时赞道,任博士确实是中国现代电子学的一位伟大先驱和奠基人。从1946年至1977年,即任之恭到美国定居至退休期间为第三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任之恭博士研究的主要范围和课题是微波谱学、电子自旋磁共振、分子转动磁矩塞曼效应、自由磁基共振、微波在生物系统的应用等。任教授利用电子自旋磁共振的方法研究了由于核磁矩与分子转动磁矩的耦合而产生的超精细结构,并将这个方法扩展到用于液氦温度时基块隔离下稳定化的自由基的研究。他的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是先驱性的,在物理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得了世界物理学界很高的评价。因此,任之恭被美国物理学会接纳为理事,并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
任之恭博士虽然加入了美国籍,定居美国。但他仍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suzx.com/wssxx/11101.html